当前位置:

自白书--我,一个历史系贫困大学生的自白

作者:程玉春 发布日期:2006-05-20 浏览:2636

贫穷,实在不是一个让人津津乐道的话题。非关虚荣,而是在现实中与之关联的是太多的窘迫与尴尬,这个,无庸讳言。诺大中国,不如意者总有几个,父母本无力,自己未自强,无奈处自有许多。所喜者,迈入了大学校门,这里,经济贫乏如我者,没有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在浙大,有春风拂面。
    塞翁失马,圣贤道“焉知非福”,我之于家道衰落,或者,也可自解一句“岂知无益”了。身处贫困,我的性格一向不甚开朗。我格外的敏感,有着过度的自尊。为人处世有礼而疏淡,不太亲近谁,尤其,是家境很优越的人。原因很简单,我不知道他(她)是否会在有意无意中给我压抑。人本平等,我不想让自己自卑。太敏感了吗?一如《红楼梦》中多愁善感的林妹妹?许多人厌恶林黛玉的“好哭”、“多疑”、“小性”。也许她本来就不好罢,然而寄人篱下的她,但凡有心,怎会对一切无动于衷呢?“一切”中自然有贾母的关照,有宝玉的知心,更多的却是他人的冷眼讥诮,恶言中伤,还有让她触之伤情的他人有父母可怜姊妹相亲的情景------这其中,自有许多难言难咽的苦衷。自幼被温情笼罩的人本难解这份感伤,情有可缘,却又何必去嘲笑她唯一可以做的一件事。
    谁让她痛却清醒地看着自己的消亡呢?在那个社会,那个环境,她无法掌控自己的生活与生命,如有人所愿“轰轰烈烈”活一生,而又做不到在“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大观园里温柔敦厚地微笑,她的临风洒泪、对月伤怀委实不是矫情——扯远了,今日毕竟不是往昔,我亦非林黛玉。想来真是庆幸生于今朝,所以,我很不必抱恨归天。
    舍却许多细枝末节,大而言之,我们的社会毕竟是公平而自由的,它忠实地执行着一条法则:强者胜,金玉其内者闪光!不能选择自己的出生,我格外珍惜我的成长。是的,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需要足够强大的力量。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记得与导师相谈,老师一句话“知识改变命运”语重而心长。这句话,传的很广,听的很熟,然而,惟有今日,坐在博学儒雅的老师面前,才第一次在心中涌起满满的自信和踌躇满志的激情。因为,窗外明亮的阳光照耀着的,是也属于我的整洁幽雅的教学楼。我笑,为能生活在这个校园而笑,我本平凡,缺乏那种在一无所有的空白中用纯然汗水来创造奇迹的坚忍,我十分地需要这所学校的容纳。
    十二年寒窗,我把赌注下在大学。我勤奋,我刻苦,我鲜言少语,我不纵情玩笑,因为我自知没有资本,我要以所有的优秀让一个宽广如海的学校接纳我。与其在渺渺不见未来的迷茫中苦中作乐,无如节约那一份精力多跨一步路。我赢了,这所学校不负我。
    大学很大,一如校歌中所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白发苍苍温文尔雅的老教授,亦有朝气蓬勃神采飞扬的同学,经典的传统的与现代的创新的完美地融合着,融合成的是浓浓的文化,我正要从头学起。学校的学习环境已经很好,我很珍惜。
    我学习的是文科,历史系,有人说历史系的都是不实用的学科,很多人同意。我也同意,如果实用就是加减乘除的会计,如果实用就是不问手段不问过程的获得金钱,如果历史系的学生只是知道历朝历代的更迭是何人成就却不知因何而成就。那么,历系的“正统“书生自然是百无一用。
    物质深入人心的今天,经济发展的越来越快,唯有文化却越来越清贫。其实从长远看,文化又岂不是最大的一笔财富。自然科学技艺,自然各有其用武之地,沉淀在温和文字中的智慧也一样是利器——只要可以运用。学习历史,我心泰然。当然我也期望别人的理解。我很关心这个社会,也期待社会的承认。霍先生是这个社会的一个杰出代表。所以,感动于霍先生的关心教育,感动于霍先生的心系祖国,却更感动霍先生记得社会对文史哲传统文化的遗忘。
    不知道霍先生当初是何想法,只知道霍济光奖学金在今天确实给了我太多的帮助。身处贫困,所学的又不是“热门“专业,很少有机会可以得到这种专项奖学金。霍济光奖学金给我的,有经济上的直接援助,更有精神上的归属感——我努力,所以我成功。
    我学文,我学史,所以我拥古今智慧,寰球精魂。不是狂妄,是自信。
    一个人总是有限,精神却是无限的。这种深切的教育的关心,对文化的支持,应是代代传承的。霍济光先生已然仙逝,我们却仍在承受着他的关心,如果这无私的关心是火炬,那么,我们唯有接过这火炬,把它高高举起,承继,不息,才不辜负这缕精魂。
    生命不止,文化不息,人文关怀则永在。
    向霍济光先生致敬。向所有关心教育的人致敬。
 
    (作者为霍济光奖学金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