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张土乔副校长、张美凤校长助理一行专程赴南京出席了在河海大学举行的首届潘家铮水电奖学金颁奖典礼。我校杰出校友、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家铮先生亲自与会,出席颁奖典礼的还有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理事长周大兵,潘家铮水电科基金秘书长、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常务副秘书长周尚洁及河海大学校长王乘、副书记郑大俊、副校长朱跃龙、副书记王济干、副校长徐卫亚等。典礼由潘家铮水电科技基金理事长、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李菊根主持。
典礼上,河海大学校长王乘致欢迎辞,周大兵理事长讲话,周尚洁秘书长宣布了获奖学生名单,获奖学生代表发表了获奖感言。
张土乔副校长代表浙江大学讲话,对潘家铮院士、潘家铮水电科技基金委员会及承办此次典礼的河海大学表示衷心感谢,向各位获奖的同学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勉励获奖同学以潘家铮院士为榜样,忠诚敬业、求实创新,将来能为我国水电水利行业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同时也表示,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一定会努力管好这笔巨大而特殊的精神财富,不辜负潘院士和广大水电企业的重托!
潘家铮院士祝贺获奖同学并提出希望,希望同学们有一颗爱国心,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局面和机会,为祖国的进一步强大而奋斗;有一颗事业心、热爱自己的专业,下决心终身为它奋斗;有一颗进取心,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努力创新,使中国水利水电科技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有一颗平常心,丢掉浮躁心。努力以更好的成绩向党、向国家、向社会和亲人们汇报!最后,潘家铮院士还就黄河治理问题作了专题学术报告。
潘家铮水电科技基金管理委员会其他相关负责人,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西安理工大学、三峡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等高校师生代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等科研单位相关负责人等参加了典礼。
典礼前,张土乔副校长和张美凤校长助理还单独与潘家铮院士进行了亲切交谈,向潘家铮院士介绍了学校的近期发展情况并邀请潘院士在近期合适的时候回母校访问。
(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
链接一:潘家铮水电科技基金简介
潘家铮水电科技基金是以著名水电水利专家、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潘家铮先生名字命名,由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和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联合倡议发起,全国水电水利系统42家企事业单位捐赠,在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设立的旨在促进水电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公益性专项基金。
潘家铮水电科技专项基金的宗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弘扬新中国水电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精神,支持水电科研创新,奖励水电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
链接二:潘家铮院士简介
潘家铮先生是中国现代水工结构、工程力学专家。1927年9月24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县。1950年浙江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五十多年来一直从事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研究和技术把关工作,曾任上海水电勘测设计院设计总工程师,自1973年先后任水利水电规划设计院、水利水电建设总局总工程师、水利电力部总工程师、能源部水电总工程师,还担任过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水利学会和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大坝委员会主席、国家学位委员会委员。现任国家电网公司高级顾问、国务院三建委三峡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组长、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专家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双聘教授、博士生导师。1980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4年评为有突出贡献的国家级专家,1989年被授予国家设计大师称号,1994年遴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并推选为副院长。他曾经获得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光华工程科技奖和国际岩土工程学会特殊杰出贡献奖等。
潘家铮的名字是与新中国的水利水电开发和科技的发展联结在一起的。他1955年主持广东流溪河水电站的设计工作,设计了中国第一座采用坝顶泄洪的混凝土双曲拱坝。1957年任新安江水电站设计副总工程师和现场设计组组长,组织并参加了初步设计和技施设计,在水工设计中采用了当时较新颖的混凝土宽缝重力坝和厂房顶溢流的结构形式,采用大底孔导流和封闭式排水降低大坝扬压力等先进技术。使工程量减少,造价降低,工期缩短。抽排技术(封闭式排水)结合理论研究的突破,在此后的葛洲坝工程成功应用并被列为新的设计规范。他参加了和负责过大量的大中型水电站的规划、设计、审查和建设工作,在富春江、龚咀、乌江渡、东江、凤滩、安康、龙羊峡、二滩、三峡、龙滩、小湾、溪洛渡、向家坝、锦屏一、二级以及其他许多工程中,解决了诸如岩溶区建坝、重力坝深层抗滑、拱坝坝肩稳定、碾压混凝土筑坝、复杂地基处理和边坡稳定计算等难题。大部分水电站已经建成,为国家提供了强大而又环保的能源。
潘家铮先生在长期的技术领导工作岗位上坚持深入工程实际解决技术难题,他以研究推广新技术为己任,支持技术创新,勇于承担责任和风险,无私无畏,得到领导同志的信任和广大水利水电科技人员的爱戴。除了创立发展了抽排理论降低大坝扬压力,他还结合研究阐明了拱坝试载法的许多基本问题,在边坡稳定分析上提出了两项基本原理(潘家铮“最大最小原理”),在研究混凝土裂缝以及在水库边坡滑坡分析中提出简捷涌浪计算公式等方面都有所建树。这些创新成果在工程实践中成功应用,使得创新理论获得了验证,也使中国水利水电技术赶上并在许多方面超过了世界先进水平。1986年,潘家铮担任国务院三峡工程论证专家组组长,带领14个专题组的400多位专家进行了工程史上少见的浩大的研究分析工作,终于使这个跨世纪的宏伟工程通过审查和批准,实现了几代人的三峡梦。在建设过程中,他作为国务院三峡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组长,又为解决工程技术问题和向国内外宣传三峡工程作出了贡献。
潘家铮先生学术渊博,著述浩瀚。他擅长结构力学,多年来结合工程实践,在坝工理论、地下结构、有限元分析、水力学、岩土力学、滑坡涌浪等方面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论点和分析方法。五六十年代就出版了《水工结构应力分析丛书》、《重力坝的弹性理论计算》、《重力坝的设计与计算》等专著,七八十年代出版了《建筑物的抗滑稳定与滑坡分析》、《水工结构分析文集》、《重力坝设计》、《工程地质计算和基础处理》,主编了《水工建筑物设计丛书》、《水利水电工程软件包》、《水工结构分析及计算机应用》等专著,发表中外论文近百篇,总字数超过1000万,为我国的水利水电技术交流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以其突出的学术成就和在中国水电站建设中的贡献闻名国外,并以多部科幻小说和文集享誉科普文坛。
潘家铮先生重视培养人才。五十年代开始就在设计院开设讲习班,研究班,他带领和培养的研究生,许多也提出了创新成果,许多人成了我国水利水电建设与科研的骨干力量。他不顾年事渐高,带领年轻科技人员开展科技攻关项目,在高坝建设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他推动开发筹建我国水电设计CAD技术和专家智能系统。他重视业务建设和质量、安全问题,创建了全国大坝安全监测中心。为了做好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开发水电,他提议和组织了中国工程院在水电与生态环境方面的专题研究;为了解决好水利水电建设中水库和移民问题,他发表了多篇学术研究论文。潘家铮先生关心和培养人才的热情和实际工作,将像他的学识一样,深刻影响新中国水利水电科技队伍的几代人。


潘家铮院士讲话

张土乔副校长代表浙江大学讲话

获奖学生合影

张土乔副校长、张美凤校长助理看望潘家铮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