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捐赠鸣谢 捐赠心声

我愿意以自己微小的力量助力母校更好的发展

作者:刘艳舞 发布日期:2019-11-19 浏览:7895

     2019年1月16日,教育学院一则《2018届毕业生孙佳风向学院捐款》的新闻吸引了我,讲的是教育学院2018届教育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孙佳风向学院捐款1万元,用以支持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事情。我很诧异的是刚刚毕业半年的校友就开始为学校捐款了!众所周知,刚刚毕业的年轻人,需要花钱的地方是很多的,要租房子、要学习深造,更重要的是要积累财富成立家庭等等,哪里还舍得拿出钱来捐呢?  

QQ图片20191119141319.jpg

    虽然在报道里佳风说“这是一件非常自然而然的事情,当你真正对一个地方、一个集体、一项事业满怀热爱和感激,为此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时,其实并不需要太多理由。”做校友工作这么多年,接触到很多对母校有深厚情感的校友,所以我能够理解他说的话,但我依然非常想了解这位年轻的浙大校友是如何把自己的想法付出行动的?我决定与佳风聊一聊。

    佳风如约到来,作为同是教育学院毕业的学姐,看着眼前这个背着双肩包的学弟,一见面我就开门见山地问道:“佳风,怎么想起要捐款呢?”佳风说:“也许我很幸运吧,在大学时,学业导师和辅导员对我都非常好,毕业了虽然与老师联系得不多了(当然我知道他们都很忙,自己不好意思多打扰),但心里一直记着这些。每次看到学校发展得非常好的消息时,也很想为学校做点事情,但是一直没有找到很好的途径。参加工作后,常常会看到欧美大学的毕业生为学校捐赠助力的消息,受到这样的启发就捐了。我希望自己的母校能够发展得更好一点,自己能够奉献一点力量,虽然自己的力量很小。”

    我深知年轻校友对母校的爱这股力量是不容小觑的,他们就像早上冉冉升起的太阳,会放射出越来越强的能量。我和佳风就这样开始聊他的大学生活,他毕业后的工作和生活,也印证了教育学院张潇芳老师说的话:“孙佳风能够这样做既令人惊讶,也在情理之中。”

    每一位从浙大毕业的校友,都与母校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虽然联系的由头都各不相同,但却是那样的丰富,甚至让你想象不到。孙佳风毕业后,在西溪校区还继续着他的晨读小组活动,还在当年教育学院给他们提供活动的那间教室——党员之家。虽然他们每天早上只用一个小时的时间(7:00-8:00),但当年教育学院能够为他们提供这个活动场所,就着实让孙佳风感动。他说,这就像你在逐梦的路上,那双伸出来的相助的双手值得你记住一辈子!更何况当年他是那么年轻,那么热爱晨读,那么想继续自己在紫金港的梦想。

    原来孙佳风读大一、大二时,就参加了在紫金港校区图书馆一楼的晨读活动,那里独特的玻璃顶结构,明亮且可以遮风挡雨。而之所以叫晨读小组,是因为大家相约每天早上7点来到这里进行晨读活动,免得早上睡懒觉。虽然晨读的形式多种多样,或读书,或演讲,或练习英语口语,或分享好书,或交流趣事,但能够每天坚持,这让孙佳风感觉大一、大二过得很充实。大三时他来到了西溪校区读教育专业,他发现这里没有晨读小组,很想组织一个,就发动起自己班上的同学,但却找不到一个适合晨读的地方。他当时找到学院施晨辉老师并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施老师特别支持,就花了很多时间与学院协调,最终帮助他们把场地问题解决了。孙佳风说,这让他感到很温暖,教育学院是一个很有情的地方。

    这种感受其实早在孙佳风进行专业面试的时候就体会到了,他说当时教育学院的老师跟他们聊天,他感觉啊这老师太好了,言语中有呵护有教导。正是在这些老师的感召下,他义无反顾地报了教育专业的。进入教育学院后,肖朗是自己的学业导师,孙佳风经常被肖老师叫到办公室去聊一聊学业上的事情,以及他能给予的指导等,用孙佳风的话来说,肖老师就是一位既有学识又有修养的“长者”。即便在马路上遇到肖老师,他也会握着佳风的手问,最近怎么样啊?有什么困难吗?佳风说:“能够遇到这样的老师,真是运气太好了。真的是很感动,感到要好好学习,不能辜负老师的希望。这也是他毕业之后,还在组织西溪的晨读小组活动的动力,这里有已经毕业的校友,还有不断加入的在校生,孙佳风说大家能够在一起做一件事情真好!

    毕业之后,孙佳风选择去新东方教学,他说这样可以把在大学学到理论与教学实践进行一个结合,能让他有机会思考一些现实的教育问题。在大半年的教学过程中,他坦言现在孩子的学习压力比自己想象的要大,也没有想到现在的孩子在学习上会遇到这么多的困难和挫折。他渐渐地意识到影响孩子们学习的一个最大因素就是情绪。如果是在一个“抱持”环境下,家长对孩子是鼓励的、支持的和接纳的,那么孩子就会学习得无忧无虑,没有其他情绪的阻碍,学习成绩就会慢慢地提升。最怕的就是家长瞻前顾后,孩子也就很难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学习成绩就不会很理想。其实这也是他的成长经验,佳风分享了自己小时候与父母之间的互动关系。小的时候他经常被爸爸妈妈拉去做农活,因为做农活很枯燥,爸爸妈妈就会给他讲小时候的事情,孙佳风也会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父母,至今他与父母都保持着很好的沟通,每周都打一两次电话,每次都会聊一个小时的样子。佳风说,能够遇到这样的父母,能够遇到这样好的老师,都让他感到幸运和感恩。

    佳风将捐赠的想法与教育学院的苏洁老师进行了沟通,他说这个过程还是很开心的。“因为在上学的时候,我与这些老师都比较熟悉。其间还给了我很多支持和引导,给我介绍很多可以捐赠的项目,最后我选择了‘乡村教师培训’这个项目,整个过程我还是很感激的。”

    佳风说,之所以选择“乡村教师培训”这个项目,是因为自己是从乡村走出来的,感觉乡村教师对学生教育尤其重要。城市里家长会花很多时间在孩子教育上,而乡村孩子的父母没有这个条件。也许自己非常幸运,遇到的老师都非常好,不然自己也不可能考上浙江大学。佳风给我讲述了自己成长的故事,他非常感谢高中数学老师对自己的帮助,那段经历让他意识到好的老师能够在关键的时候理解你,并做出正确的决定,而这个决定很可能影响着一个学生一生的命运。

   佳风进入浙大以后也非常幸运,叔叔的好朋友是浙江大学生命科学院的教授,这让他有机会认识很多非常努力学习和工作的一群人,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去认识这个世界。“从我的经历,我认为在未来一定要提携一些年轻人,给他们一些机会,或者给需要帮助的人一些帮助,无论结果怎么样,这是对整个社会增加福祉的,整个社会是往上走的。”

   “人生中,老师就像一盏灯一样,给你照亮前面的路,至于你要怎么走,还是自己的问题。教育学院还是蛮有人情味的地方,因为在大一大二属于大类,没有一个团结的集体,比较散。选专业时,我感觉自己与教育学院气质比较契合。尤其是看到院网上有四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当时内心特别受震撼,很感动,激起一种理想和抱负,受到这种精神的感召,就一腔热血地选了教育学院教育学。至今我还是感觉教育是立于千秋万代的事情,学这个专业也很开心的,时刻告诉自己要坚持,要博学!”

   “中国的复兴还是要靠年轻人,教育就是要把这些年轻人培养起来。虽然我们感觉有些人一辈子没有做出什么事情,但他们是为中国发展做铺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条件非常艰苦,那么多科学家回国,竟然把氢弹和原子弹制造出来。没有他们的付出,就没有我们现在中国人的社会地位。我们这一代也要付出,虽然你可能没有得到什么名,什么利,你是在为这个国家向上走提供力量。我感觉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作用,是一件蛮幸福的事情。世界上很多国家是没有向上走的机会的,而我们国家现在的发展是能够让我们看到希望的。有了希望就有动力往前走。”

    佳风还给我讲述了他大二时去韩国大学进行的一个星期时间的交流学习经历。“当时会感到他们大学的图书馆智能化更高一些,设计感更强一些,更适于学生学习。当时的感触还是蛮深的,原来图书馆还可以这样设计。当然,我们这几年学校发展还是非常快的,我希望我的学校发展得更好,我想一所学校的建设不仅仅是政府、老师的责任,也是在这里受过教育的校友的责任,大家都共同努力才能建设一个更好的学校。”

    与佳风交谈,倾听他的家国情怀,你会不由自主地发出这样的感慨:这就是浙大的年轻校友!这也应该是浙大年轻的校友!这个世界会因为他们而充满了无限的力量和光明的未来!